规划文本

首页  >  规划文本  >  正文

重庆市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专项行动计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2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重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持续推进我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专项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适应需求、完善机制、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突出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前沿地位,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富有重庆特色的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体系。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打造一批一流专业点,支撑“双一流”建设,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建设重点与专项任务

专项一:统一思想,促进本科教育观念更新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梳理影响我市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市高教系统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和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克服惯性惰性、路径依赖,增强行动自觉,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措施方法,明确目标标准,厘清思路,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育人理念。

——浓郁本科教育氛围。适时召开全市本科教育工作会,举办校长论坛,组织全市高教系统广泛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努力营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优势,合理定位,突出特色,明确新时代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切实把四个回归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

——全员覆盖抓学习宣传。高校要建立校院系(部)多级宣传和落实体系,广泛开展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宣传学习和讨论。丰富传播渠道,通过开辟专栏、深化教改研究、典型经验介绍,宣传改革成果,努力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强化干部教师职工的教书育人责任感、使命感。

——问题导向层层抓落实。各高校要以新时代本科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认真查找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领导教师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激励制度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明确责任,以上率下,主动担当。要围绕师德师风、教授讲课、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一以贯之履职尽责,层层抓任务落实。

专项二:特色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按照“分类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定位,立足自身优势,进行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发展、高水平发展,提升全市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品牌。

——有序推进高校综合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通过“学科、教学、科研”三轮协同驱动,引导市属高校错位竞争、特色建设、创新发展,专项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促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大力支持市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等进入国家“双一流”名单,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大学来渝办学,快速提升我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积极推进《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落实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庆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对标一流,追求卓越,聚焦重点,主动布局,加快建设3-5所以新工科专业为主体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工科大学;围绕国际法、非通用语、中外人文交流等领域,着力打造3-5所国际化人文特色大学。

——创新二级学院发展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等为主的新型二级学院15个左右,促进高校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充分利用国内著名大学的优势资源,建立健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推动在渝高校与国内著名大学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学院5个以上。

专项三: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和引领产业发展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突显办学特色的重要标识。各高校要立足人才需求和自身特色优势,优化专业结构,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时更新教学大纲和内容,科学构建专业体系。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健全市级和校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各高校要深入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形成人才需求与专业动态调整的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和地域优势,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业界认同、学生家长满意的专业集群。

——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紧跟新科技、新业态、新产业、新岗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现有专业的改革创新,设置和发展一批面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新兴工科专业和专业群,建设30个左右市级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点,培育一批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服务创新驱动需求。

——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培养方案,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各高校要制定任务时间表,借助本科专业认证,加快本科专业的标准化、国际化建设,争取更多专业更早通过认证。各高校要建立评估认证结果公示和专业约谈、整改、复查机制,强化认证结果采用;针对突出质量问题开展专项检查,落实院系及专业教师的责任。

——积极打造一流专业。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一批校内特色专业点,培育350个左右市级一流专业点,力争240个专业点进入国家一流专业。对接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构建完备的市级国家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市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项目100项左右,力争获批15项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项目。

专项四:加强课堂和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落实课程设置要求和标准,丰富课程资源,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建立和完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有效提升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质量。

——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切实加强课堂建设和管理。各高校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以“课堂改革”为重要抓手,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定,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强化课后管理和指导,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

——加强课程资源体系建设。建设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案、参考资料、学生作业、试卷构成的课程资源体系。要建立严格的课程资源选用审核制度,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把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育教学资源。社会科学类教材要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使用,理工科教材要及时体现前沿研究成果,体现产业、岗位的最新技术变化。对照国家创新课程与精品课程“双万计划”,建成一批校级一流课程、市级一流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优化通识教育课、专业主干课及个性发展课程间的结构比例,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供给。

——深化教学方式变革。推进云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建设,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推进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参与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构建教学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有机融合,积极对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0项左右,争取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项以上。

专项五: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建立与社会用人主体更加紧密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与相关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和完善校企、校地、校际、园区及国际化合作育人机制,协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学分互认。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校校和校所(研究院)人才和资源交流互动,健全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协同各方资源共享。

——强化科教融合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和众创空间,加快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深化国际合作育人。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中外合作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选拔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赴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对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任务,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虚拟仿真专业实验实训室。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创新实习教育模式,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专项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各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优先谋划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落实教书育人责任,强化教师教学激励,切实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鼓励教师潜心育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师德负面清单,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纪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各高校要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双师”工程,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骨干教师成长助力工程,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才培养能力;实施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建立健全校级市级国家级教学名师培育制度。

——规范教学行为与评价。按国家标准补齐短板,达到专业师生比标准,结合各高校发展需要,提高教师队伍博士学位占比。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授课。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与考核,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大力营造教师安心、专心、潜心教书育人氛围和生态,吸引各类专家、学者、杰出人才投身教学一线,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专项七: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智慧教育发展,构建信息时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共享、开放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各高校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以学为主、能力为先、更加开放和个性化的教育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供给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空间从以课堂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实现学习资源重构。各高校通过自主开发及引进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大力推进校级慕课(MOOC)建设,进一步扩大线上数字资源供给。推进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探索开放学习体系。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师生建设“一人一空间”。基于大数据开展学情分析和过程跟踪,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实施个性化辅导,促进因材施教。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

专项八:加强过程监管,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完善全市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机制,促进内部改进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推进全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与认证。完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各高校要建立不同层面、不同方位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实时监管本科教学质量,形成质量预警机制。完善过程监控,建立基于教学过程培养数据的综合评价体系,面向教师与学生开展课程和课堂、实验实训、创新创业等多元化、过程化、发展性评价,实现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过程评价为主转变。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积极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外部评价的积极作用,巩固审核评估成效,强化持续改进,激发高等学校追求卓越的驱动力,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严格课堂教学监管。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各高校要出台切实可行的办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消除学生不带教材听课的现象,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获得感,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严肃过程考核与管理。各高校要制定过程考核规范,明确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制定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考核和管理。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尽快制定切实的措施,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管理

市教委将加强领导和指导,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定期召开全市本科教育工作会,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积极搭建本科教育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协调和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并依托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市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行动计划实施。

各高校要落实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任务,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要召开1次专题研究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本科教育工作。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本科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本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本科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要加强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要进一步完善市级专家进课堂听课制度,加强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对课堂听课结果定期通报。

(二)强化政策保障

根据“主动布局,重点支持,特色发展”的原则,细化指标逐步建立本科教育生均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和差异化拨款机制。各高校要结合实际,结合人事、绩效和综合改革,制定本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落实举措、评价方式和保障机制,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制度清单、责任清单,切实把各项任务举措落到实处。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利用好有限经费,加大对本科教育改革的投入力度,绩效分配向一线优秀教师倾斜。

(三)抓好试点示范

各高校要整体推进,并在某一些方面重点开展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并报送进展情况(联系人及电话:袁杨,023-60393034)。要加强舆论宣传,形成良好氛围。市教委把相关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将选树一批重视本科教育、有效推进本科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交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重庆市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级别

项目名称

2022年累计新增

1

院校建设

省级

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

3-5所

2

院校建设

省级

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高校

3-5所

3

院校建设

省级

与国内著名大学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学院

5个以上

4

院校建设

省级

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

15个左右

5

专业建设

国家级

国家一流专业点

240个以上

6

专业建设

国家级

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15项

7

专业建设

省级

市级一流专业点

350个左右

8

专业建设

省级

市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100项左右

9

专业建设

省级

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点

30个左右

10

课程建设

国家级

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

70门

11

课程建设

国家级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0项以上

12

课程建设

省级

市级在线开放课程

600门左右

13

课程建设

省级

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00项左右